最 新 资 讯
资 讯
NEWS
会员   拍卖   视频   商城   联系   合作
建站   加盟   素材   论坛   专题   新秀
 服 务
SERVICE
 东方美术家书法在线是东方美术家旗下期间官网,专注油画艺术的推广和传播 

书法博士梅跃辉先生

发表时间:2020-12-29 15:07

梅跃辉

艺术学(书法)博士,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刘海粟美术馆研究员,《中国书画》杂志社特聘书法家。

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入选北京工业大学“日新人才”和中国书协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书法报》2013年度书法海选“书坛新秀”,《东方艺术•书法》杂志提名“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

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和艺术学博士学位。

著有《宋代地券书法•卷二》、教材《中国书法》,《当代书家交流展作品集—梅跃辉》、《梅跃辉书法作品集》、《陶然方外—梅跃辉书法辑》,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中国书法》、《中华书画家》、《文化月刊》、《书法报》、《书法家》、《艺术中国》、《中华儿女•书画名家》等媒体曾作专题报道。作品被中国书法馆、刘海粟美术馆、常熟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获奖: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六届国际书画艺术节暨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优秀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提名奖、荣宝斋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第三届北京迎奥运电视书法大赛成人组二等奖等。

入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第二届“翁同龢奖”全国书法大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展等。

作品欣赏

跃辉的书法以北碑为支点,以篆隶笔意为审美追求,结体的构成方式,在反思唐楷的基础上,以敧侧、错落、对比、夸张等手段,反常入道,复归钟、王,使每一个点画都具有在整体中存在的理由,既没有无缘无故的长短,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粗细。跃辉的点画生成乘势而起,组合后的结体便在张力中互为运动,既生存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图像空间,又节奏般地表述着时间轨迹,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井然有序、自然生动。

——胡抗美

和同龄人比起来,跃辉在书法创作上有种敢于决裂的勇气和魄力。他的字展示出和甜美、熟俗的决裂,同重复古人、今人的决裂和复制自己的决裂。他追求生拙清奇,雄厚老辣的大美,或者稚趣酣畅、粗头乱服的“丑”的意味,或者干脆率意而为、任笔所至地去书写,甚至运用一些颠覆式的表现,但绝不取媚于他人的审美,也不迁就于自己的惰性。断除袭取,独出灵裁,是跃辉的书法作品中传达出的一种可贵气象。他不是书法大军中那些欣赏者、参与者,浅尝辄止、徒好其名而已,他视书法为信仰,坚定地书写自己、传达自己,气象刚正恢弘,无纤毫俗笔,“ 荡然肆志,不拘挛兮”( 扬雄《太玄赋》)。 沃兴华 先生说:“什么叫随俗?我觉得在书法学习上,凡是没有或者不能坚持自己的爱好和追求,盲目跟风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随俗’。”(沃兴华《什么叫“不随俗”》)我非常赞同。因此我觉得跃辉的书作中的清雅、质朴、雄浑、乃至恢弘的气息主要源自他的魄力和胸襟,其次才是习学。而那种笔墨游戏式的书写和这种源自深刻观念的传达比起来,简直“弱爆了”。跃辉杰然特起,也不过是再等上一点点时间的问题吧。

——刘光

跃辉博士书法取法很广,北碑、杨维桢、怀素、王字等等,上面已经提及。但对于书法取法可以说“碑帖兼容”是其最大的特点。书法至清中后期出现了碑学高峰,尊卑抑贴的思潮充斥书坛,碑帖其实并非是对立的,二者融会贯通便可收到出奇的效果,何绍基、沈曾植、于右任等大师都是碑帖兼容的高手。时至当下,二王帖学一路占据上风,跃辉博士的书法便是另辟蹊径,走了以碑帖兼容的道路,诚然其帖学功夫也非了得,比如中锋浑圆的帖学草书便是实力映证。跃辉博士在碑版书法上取其古拙、大气和随意。碑版书法、书刻随意,古意未泯,新意迭出,引用到创作之中,抒情性上开张有度,大起大落,极富音乐的流动性与错落性。书法需要自然,但自然不是荒率与粗疏,跃辉博士于是以帖学的精到和理性参之,做到了抒情性与理性的和谐相融,于此,书法的灵性、书法的生命就鲜活生动了许多,因此得到大多数评委的允诺是理所当然的。

——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徐晓洪

碑耶!帖耶!梅跃辉先生的作品结体开张,造型丰富,厚重的点画自由惬意地分割着作品的内部空间,由于他以碑为骨,因此作品弥漫着撼人的恢弘气势,表现出强烈的整体效果。多年的帖的学习使他的作品气韵流动,流畅通达,蕴籍含蓄,内韵毕现,尽现古意!碑帖结使他的作品形式简约中极尽变化,平淡而绚烂,十分难得。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均能传达出其文之隽永,其书之安雅,宛若夏季一缕清风微拂,又如一杯香茗沁人心脾,令人久久回味,也似一曲悠扬的小调在耳边渐行渐远,余音绕梁。

—— 谢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