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书画家的公益梦发表时间:2020-12-30 15:08 王志亮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但始终怀有一颗追求公益善行的赤诚之心,利用自己的书画特长,他把爱好和追求在生活中融为一体。王志亮出身于书画世家,但特殊的时代背景却让他不得不选择自学成才的成长道路,善于思考的他经过长期钻研发明一种书画“保湿”专利,成为书画领域一件大事。 用书画写满爱的生活 2016年底,亳州药都书画公益活动中心成立,作为中心主任的王志亮负责联系省内外的书画家到亳州现场创作义卖书画作品,每幅书法4—6个字只要100元,“按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的市场行情,一幅4尺整张的书法起码要三四百元,让利达300元。”王志亮说。 按照规则,药都书画公益活动中心负责外地书画家的交通费和伙食,每幅书法100元分为两部分,作者拿走一半,另一半捐给药都书画公益活动中心从事公益活动,“书画家热情很高,提到做公益都非常热情。”王志亮笑着说。 书画公益活动得到了书画家们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王志亮说:“我市老一辈书画名家刘仲光、吴颖、韩靖以及目前书画界活跃的任明、潘克军、李彬等书画家的支持,外地的书画名家也积极踊跃地参加我们的活动,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任智不仅参加活动,还为亳州的书画家举行公益书法讲座。” 药都书画公益活动中心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公益活动。2017年3月,药都书画公益活动中心组织河南书法家李春强,我市书法家万福礼送文化进谯城区大杨中学,给学生们现场传授书画知识并进行指导。 2017年7月,王志亮代表药都书画公益活动中心邀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潘克军等举办书法义卖专场活动,将筹得的3万元善款捐助给大杨镇大王村和十九里镇鑫达小学的贫困学生。2017年春节,又组织亳州老子书社为市民免费写春联,并为谯城区环卫处的工人们送去了春联。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药都书画公益活动中心已经成为提高市民书画水平、书画家交流、书画普及的舞台。目前,王志亮已经参加了药都书画公益活动中心50余期书画公益活动,积极践行自己的公益梦。 自学成才终有所成 王志亮1970年出生于亳州市谯城区,现任亳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谯城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爷爷开始,王志亮一家便与书法为伴,他父亲王立运在亳州市百货大楼从事美术工作,王志亮从小耳濡目染便爱上了书画。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王志亮的传统书画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1986年,王志亮进入亳州市百货大楼上班,从事美工宣传工作,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优秀员工。1992年,王志亮开办了书画培训学校,培养了不少书画人才。1997年,王志亮到市区一所中学任美术教师,直到2016年加入药都书画公益活动中心, 虽然一直从事书画相关的工作,但王志亮却没有经过专业的老师指导和训练,不过悟性很高的他通过勤奋好学最终自学成才,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级的画展,收获了一定的知名度。 1996年,王志亮的作品《孺子牛》参展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1997年,作品《两岸情》获文化部主办的“迎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展”佳作奖;1999年作品《总理在九江》参展中国美协主办的“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1999年作品《思》参展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书画大展”;2000年作品《荷塘情》参展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纪风情,中国画大型展览”。 书画“保湿”开启新篇章 2000年以后,王志亮深感技艺尚浅,潜心于书画创作和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中国画作品存在一个“遗憾”,作品在刚完成未干前非常好看,“墨韵很好”,但作品干了之后效果就有点“美中不足”,没有潮湿状态下好看,如果再遇上质量一般的宣纸,可能还会出现画面灰、干、脏等问题。 王志亮察觉到这一问题后便开始潜心研究,期望解决这个几千年的“弊端”。此后的十年时间,王志亮经历无数次失败,一次次总结经验,最终在潘克军等人的帮助下,于2014年研究出一种“保湿”方法。 王志亮采用独有的工艺通过对书画作品进行再加工,可以让作品长时间保持刚创作完成又未干时的视觉效果。经过三年的认证,2017年,王志亮的书画“保湿”技术被授予发明专利的称号。 王志亮说:“这项发明,不仅解决了作品的干、灰、脏等问题,还可以呈现作品的‘最美’状态,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希望这项发明能为书画事业做点贡献。”
文章分类:
书法公益
|